乐之网络

WEB'S LEGEND

思绪的留白再重建

发布于:2016/12/19

  • 设计教程

  前阵子读了佐藤可士和的《超级整理术》和《创意思考术》两本书,有了点启示,想和大家分享下。记载的方式有点类似思维跳跃的随笔,希望大家在耐心阅读之后会有所启示…

  整理一词对大家并不陌生,佐藤在他的书中讲的整理比较有意思,主要还是希望通过学习整理术,让工作的精细度出现显著的进步,并非为了整理而整理,而是一种“如何享受舒适生活”的根本方法。所以从办公桌四周空间,乃至工作上的问题,人际关系等各种情况都有提到。

  记得他曾在书中提到自己成立的工作室,一般人初次造访他的工作室,普遍觉得办公室设计的很简洁整齐,这都是归结为他对自己办公环境的整理思维。

  书中提到他在整理外出携带物品事例,从一开始每天带着包出门,到后归结为只需要钱包和手机即可,中间的抉择过程是非常艰辛的,试想我自己,我特别喜欢买大大的包,为的是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装下很多每天不一定非常需要的暂时品,这里面包括伞,手机充电器,便条本,卡包(里面有很多超市或者商店的会员卡)等等,为的是让自己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…,(附每次找东西都会翻来覆去找很久)看完书的时候再回想自己,零钱包为什么不可以和钱包结合下呢,卡包里那么多的卡为什么非要每天携带呢,手机是否就可以充当便条贴的功能呢…虽然表面看,这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大,而且如果每天要费时间去想今天带什么明天带什么可能很麻烦,但做这些整理工作,不单可以让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,而且整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非常有益的。东西多就无法看清需要的轻重程度,暂时物品过多,只会越堆积越多,原本清晰的思路因为物品变多而变得不清晰(所以想说的是分辨重要事物的思路和方法很重要)像这样一边整理事物,一边设定优先级的训练,如果能积累足够的经验,工作精细度必能有所提升。

  再以自己做页面时为例,有时候想法出来了,素材也找的很好,自己觉得很完美了,但是放到页面上去却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。记得以前在天猫时,有位前辈就教我,做页面时先把主要的文字信息放上去,再慢慢添加元素去完善页面,而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素材都堆积上去,再慢慢取舍,取舍的过程会很艰辛。退一步再看看自己的作品是个很好的办法,保持距离,看清信息的优先级顺序(这里我想说的是如何分辨信息重要性的能力就凸现出来了),在页面上先将信息按优先级排序,舍弃花哨的装饰元素,去繁为简,只有把信息层级表达清楚了再在上面添砖加瓦,要懂得舍弃,表面形式的创造不等于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,要让设计成为更好地为链接商品和消费者的沟通设计。

  这里还可以提到一点是,以前曾遇到一位前辈,他本人非常注重图层的整理,很多人可能一开始会注意图层的分类,但在进行中慢慢就忘了对图层的分类整理,往往到后采取统一整理的方法,但是他确实从头到尾都养成了整理图层的好习惯;这里还想说的是,他还会把自己做过的各种效果进行整理,便于下次设计用到类似效果时就可以直接拿来用,非常有效率的一个办法。

  一直都想做更有创意的设计,然而现在网上的表现手法实在太多太多…佐藤在他的书中还提到记忆标签,也可以称作为记忆引擎——给自己在意的东西贴上标签,比如平时搜索别人的作品时,觉得好的的素材可以先在大脑中贴个标签,一个logo,一幅平面作品,一张插画,一种表现手法,都有可能作为日后激发你灵感的素材来源。“试着从不同视角看问题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,所以我一直都在努力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,当然创意要与设计整体相结合,不能违背终的出发点”这句话是佐藤在书上写的。

  整理自己的内心也非常重要,烦恼时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,以自己接到任务不知道如何开始继续为例,把自己无法继续的点写下来,可以从无法继续的原因有哪些,列出几个点,再逐个列出可以解决的办法有哪些…也许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,有时候因为时间赶,自己又痛苦地没有一点想法,这时候设计无法继续,但是迫在眉睫,试着这样理清自己的思绪也不失一个很好的办法,只有当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了才能很好地去完成一件事情…设计时总感觉别人为什么老是读不懂自认为有效的设计,其实就因为自己没有好好整理内心想要表达的事物,而该结果就如实地呈现在作品上了,这一点延伸到沟通上来说,也是我接下来想说的。

  用“沟通”挖掘对方真实的想法

  先来看看佐藤在书中提到的他对整理一术总结的办法图表:

 

  从图表可以看出,所有事情的第一步就是沟通,第一步也是开好头的基础,基础没打好,后面的工作很可能都是无用功,所以沟通其实非常重要。

  在佐藤的书中提到,通过不断的聆听,彻底整理对方面对的课题和意欲传达的内容,能找出恰当的表现方式。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是对方对改良的自身产品有很明确的方向,知道自己想要的,明白存在这种现状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;也有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就是对方自己都不知道自身产品的发展方向,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经常向对方提出假说,通过不断地反问,逐渐找到对方心中的影像,使对方的无意识转向有意识化。这样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,需求方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效果,这个时候更多地就需要首先聆听他们的诉求,再通过不断的反问去确定终的诉求,前期的沟通不到位,后面的工作也许就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难。这一点在修改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,单纯的修改颜色,大小,变换位置只是他们按照自己经验提出的修改方案,并不一定是好的解决方法…由于多次修改得到的终稿,也许不是自己开始想要的效果,但审视所有信息点,是否它就是好的表达方式。当思绪遇到瓶颈,觉得沟通困难的时候,试着改变观察的角度,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
  完成一件作品,需求对你的设计不可能一开始就明白,这时候让你的设计语言化就显得尤为重要,努力提升语言技巧,让自己设计说明专业化。当然,设计的结果不是要说服他人,而是要引起他人的共鸣,及时意识说服了对方,也难免日后招致对方的抵触。

返回资讯列表